NEWS
发布日期:2022-12-31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3060”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天府永兴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加快研究中心建设,在12月13日至31日期间召开研究部及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论证会共邀请国内碳中和领域近百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组成专家组。专家组通过审阅资料、听取汇报和交流讨论考察研究部及研究中心建设情况。
本次论证的研究中心有9个,分别是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生物质零碳燃料研究中心、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研究中心、减污降碳评估研究中心、二氧化碳捕集新原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
| 论证会现场
01 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
12月13日,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及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李根生、杨春和、孙金声,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等12人组成专家组。
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聚焦地热资源勘探、高效开发及综合利用领域“卡脖子”的关键问题,重点突破四川盆地大量废停井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和地热水锂等伴生矿产资源高效分离提取技术。研究中心设置地热资源勘探评价与靶区优选、地热开发关键技术、中低温地热综合利用技术、热水层伴生资源高效提取技术4个研究方向,集成多学科、多院校、多平台以及企业等多种力量,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全链条。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建设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将有力推动我国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02生物质零碳燃料研究中心
12月14日,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源碳中和研究部及生物质零碳燃料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代文等10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生物质零碳燃料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四川省生物质资源禀赋特点,聚焦突破低能量密度生物质到高能量密度生物燃料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重点突破生物质制汽柴航油、氢气、燃料乙醇等领域零碳燃料理论和技术,设置生物质制备汽柴航油、生物质气化制氢、生物质制乙醇及生物炭替代炼钢关键技术与装备4个研究方向,将形成生物质零碳燃料全链条的理论、技术、工艺及装备创新体系。
专家组认为,中心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四川省生物质资源禀赋特点,建设生物质零碳燃料研究中心将有力推动我国从化石资源原料体系转变到可再生资源原料体系。
03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
12月16日,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清洁低碳能源研究部及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干勇、王浩、饶宏,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久俊等12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对标国际前沿、瞄准国内领先,聚焦零碳能源系统领域的卡点、堵点,围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绿氢制储、碳基能源零碳利用等三个战略方向,重点突破SOFC发电、SOEC电解制氢、AEM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耦合废水制氢、液态有机氢载体储氢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助力国家和四川绿色发展提供零碳能源技术支撑。
专家组认为,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具备承担零碳能源系统领域国内重大项目的能力,可为我国能源革命和零碳能源技术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04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
12月27日,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江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等11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隶属于清洁低碳能源研究部,研究中心紧扣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能源电力碳中和主战场,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短板、关键装备与工业软件的卡脖子问题,设置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关键装备与数字化、电-碳耦合理论与方法等4个关键研究任务以及1项“元”平台及关键科学装置开发任务,以需求导向构建从理论、技术到中试、样机及产品的全链条研究方案。
专家组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建设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紧迫性,建议加快中心建设工作。
05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
12月28日上午,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等12人组成专家组。
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隶属于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研究中心聚焦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及重大工程扰损区(简称“三化一扰”)生态修复领域的关键问题,设置脆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材料研发、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突破、脆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核算体系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突破“三化一扰”区生态修复材料研发、创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生态修复固碳理论等,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建设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将有力推动我国脆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06生物质材料研究中心
12月28日下午,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源碳中和研究部所属生物质材料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瞿金平、蒋剑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等11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生物质材料研究中心设置生物质收集与预处理、生物质基建筑结构材料、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生物质基包装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4个研究方向,以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基础原料,通过开纤、重组、功能组分复合等技术途径,构建生物质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包装材料,为我国生物质材料产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中心由四川大学牵头筹建,已形成一支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高水平研发团队。
专家组认为,研究中心开展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制造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化,将有力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07减污降碳评估研究中心
12月29日上午,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减污降碳协同研究部及减污降碳评估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刘文清、贺泓、王桥、高翔、吴明红等11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减污降碳评估研究中心围绕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并根本好转、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大战略任务,聚焦科技创新破解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难题,设置减污降碳模拟研究、减污降碳政策研究及减污降碳评估研究3个研究方向,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系统集成,形成创新型关键技术与政策,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尺度评估工程化模式及业务化支撑系统。
专家组认为,研究中心面向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重大科技和管理需求,立足四川特点,辐射西南区域,构建减污降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政策标准、模拟评估体系,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政策支撑,其建设方案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08二氧化碳捕集新原理与技术研究中心
12月29日下午,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二氧化碳捕集新原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孙龙德、赵文智、李阳、康红普、李宁、舒印彪、黄震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等15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二氧化碳捕集新原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碳捕集与利用研究部,以二氧化碳捕集为研究对象,以低能耗、低成本及高效率的碳捕集技术为目标,以电化学碳捕集技术为优势特色,根据国际研究前沿与自身特色优势共设置三类碳捕集技术体系和七种具体技术方向,从技术原理研究、材料研发、装备研制三个层面力求实现CO2捕集原理与理论的自主原始创新,助力四川和全国的CCUS产业技术革新。
专家组认为,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深入探索低能耗、高稳定、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有望形成自主独立的碳捕集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我国负碳经济新模式。
09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
12月31日,实验室组织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清洁低碳能源研究部所属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刘合、 李宁、许唯临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等12位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
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以四川盆地为主要对象,重点突破绿色钻井液与固井液井下无缝转换、纳米-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驱气提高采收率-地质封存埋存一体化、地下原位制氢协同提高采收率及二氧化碳埋存、天然气管网掺氢输送、地下大规模储氢库、智能感知预警与动态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油气原位零碳转化与低碳高效开发利用关键系统》,实现我国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理论技术自主原始创新。
专家组认为,中心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对标国际前沿,瞄准国内领先,深入开展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可助力国家和四川天然气产业绿色发展。
在实验室成立一周年之际,组织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对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实验室将为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提供技术、人员和设备的全方面支撑,促进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实验室于2022年岁末顺利召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为实现“双碳”目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2年,对实验室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是踔厉奋发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科学编制战略发展规划;这一年,我们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体系;这一年,我们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回顾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四川天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实验室在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过往种种,都是实验室踔厉奋发的写照,也是实验室勇毅前行的见证。
难忘2022年的这些瞬间,满怀期待迈入2023年。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新的一年来临,实验室紧跟时代、肩负使命,以锐意进取的面貌,以奋楫笃行的决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实现“3060”双碳目标而奋斗。
科研:028-60667710 办公:028-60667707 人力:028-60667706(成都)
610213(成都)
四川省天府新区集萃街619号天府海创园12号楼
天府永兴实验室公众号